4月10日,上海市浦東新區人民法院受理縱目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的破產審查申請,標志著這家曾估值90億元、以自動泊車技術聞名的自動駕駛獨角獸正式進入司法重整程序。作為國內ADAS領域最早實現量產的本土Tier 1供應商,縱目科技迎來了令人唏噓的結局。

誠然,縱目科技的“爆雷”是多方面因素導致的結果,但真正的核心原因還是其造血能力欠佳,具體來看,一是其自動泊車業務遇困,二是新拓展業務移動充電機器人前期投入資金過大,短期營收不理想。
在自動泊車業務方面,縱目科技曾以自動泊車技術起家,但隨著技術變革,其市場地位受到了巨大挑戰。汽車行業向行泊一體架構轉型,要求升級BEV+Transformer架構,而縱目科技難以完成這一轉型,導致其在高階智能駕駛技術上停滯不前。同時,車企自研趨勢加劇,如長安汽車加速自研智駕,使得縱目科技失去核心訂單,主力產品毛利率大幅下降。此外,市場競爭激烈,頭部企業如華為、Momenta憑借算法等優勢占據大部分市場份額,中小廠商生存空間被進一步壓縮。
在移動充電機器人業務方面,縱目科技自2023年開始投入300人團隊拓展自動駕駛充電機器人閃電寶FlashBot業務,成立蠶叢機器人公司,并于2024年1月推出相關產品,前后累計投資至少1個億。然而,這一轉型被內部員工評價為“畫餅充饑”,因為產品研發投入超預期,市場驗證不足,落地項目多為試點,未形成規模收益。更嚴重的是,新業務分散了本已緊張的資金和人才資源,導致泊車技術研發停滯,加速了公司資金鏈的斷裂。此外,移動充電機器人與乘用車智駕技術路線差異巨大,押注這一業務使得公司資源傾斜,進一步加劇了主業的萎縮。
不難看出,蠶叢機器人的移動充電機器人業務一直是縱目科技創始人兼CEO唐銳寄予厚望的版塊。從2024年11月,縱目科技開始流傳出拖欠工資發放、停繳員工社保、融資困難的消息之際,唐銳對外透露公司的計劃就是出售智駕泊車業務,保留移動充電機器人業務;到今年2月,唐銳面對“創始人跑路失聯”傳聞后的首次回應中稱,“自己并未失聯,而是在尋求海外尋求蠶叢機器人的落地機會和資金。”。或許,移動充電機器人當做縱目科技打出“翻身仗”的最后依仗。
那移動充電機器人究竟算不算是一門好生意呢?
據新戰略低速無人駕駛產業研究所最新消息,縱目科技旗下蠶叢機器人的移動充電機器人業務目前還在有序正常開展,已經落地的項目還在照舊運維中。
雖無法知道蠶叢機器人目前確切的落地數據,但根據蠶叢機器人官方披露的信息來看,2024年全年落地數量預估在500-1000之間,其中,在上海地區的場站落地臺數超300。包括:2024年五一期間,100輛閃電寶在上海國際旅游度假區的四個大型停車場為游客提供充電服務;2024年“十一”假期,數十輛閃電寶入駐廣東、云南、上海等39個高速服務區;2024年春運期間,蠶叢機器人與上海、廣東省、浙江省、湖北省、四川省、江西省、云南省、貴州省地交通部門合作,投入數百臺閃電寶進駐這八個省市的數十條高速公路網絡。

在2024年11月,蠶叢機器人相關負責人接受采訪時透露,從4月份量產到現在已經有60多個商業項目,近50個高速服務區落地,而海外預計有2000-3000臺數的訂單。2024年全年目標是落地3000-10000臺閃電寶。
事實上,自2019年移動充電機器人正式進入大眾視野以來,一直被作為新能源汽車補能的創新方式之一備受人們關注。特別是自2020年后,我國新能源汽車市場迎來爆發式增長,隨著新能源電車的全面普及,移動充電機器人的潛在市場被全面打開。特別是從2023年底到2025年春節期間,移動充電機器人開始密集地出現在各個高速服務區,為大眾所知曉。2024年,落地規模和落地數量一再刷新行業記錄。
根據低速無人駕駛產業聯盟數據、新戰略低速無人駕駛產業研究所統計,2024年國內輪式移動充電機器人累計出貨已經步入千臺級階段。(詳情請參考《2024-2025年中國低速無人駕駛產業發展研究報告》)
從應用場景來看,2024年新增落地的移動充電機器人大部分是用于高度服務區。此外大型景區和商圈停車場也已有相關產品的應用。
市場的繁榮也吸引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布局移動充電機器人領域,據新戰略低速無人駕駛產業研究所不完全統計,截至2024年已有有超30家企業在此布局,包括汽車廠商、自動駕駛公司、電網企業、能源廠商、充電服務企業等。

國內部分移動充電機器人企業及產品相關情況
2024年至今,已有數家企業入局移動充電機器人,如威邁爾、新工綠氫、首鋼城運、江淮汽車、寧德時代等均以新品發布的形式宣布入局。其中,威邁爾VMR在2025年開年即發布了其首款新能源汽車智能充電機器人,融合了多維感知、自主定位、路徑規劃、動態決策與自主學習能力。
同時,也有中能聰聰、埃特斯、國網金華、江淮汽車、海宏科技、香港星港等也推出了一款至多款移動充電機器人新品。
隨著越來越多的移動充電機器人產品的推出,市面上開始出現大小型號不一移動充電機器人,電池容量范圍覆蓋30-190kwh,可供選擇范圍大;在充電速度上基本已與快充充電樁的速度一致。
在智能化上,從最早的大眾移動充電機器人發展到如今的“全程無人化”移動充電機器人,移動充電機器人在補電方式和導航方式上都有了更多變化,回充式和換電式兩套補電方案,無人駕駛系統是標配,機械手臂和全自主換電站是“高配版”的選配,便利性和智能化程度無疑越來越高。
據威邁爾VMR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威邁爾的新能源汽車智能充電機器人目前是“雙車聯動模式”,用戶發出使用需求后,會有兩臺移動機器人聯合作業,一臺是大容量儲能機器人,一臺搭載機械手臂,負責充電槍插拔作業,實現全程無人的自動充電。后續在實際落地應用中,可以根據場景方需求,靈活變動威邁爾移動充電機器人配置:單臺即是“半自主”智能充電機器人,雙臺即是無需人工輔助的“全自動”智能充電機器人作業模式。

威邁爾VMR智能充電機器人
商業模式是否只是空談?
目前移動充電機器人應用主要集中在高速公路服務區、商場/機場等園區停車場、社區停車庫,以及其他臨時有用電需求的場景。據業內相關人士介紹,目前移動充電機器人的使用大多處于推廣階段,為了拉平競爭優勢,在電價定價時與快充基本保持持平;雖然可以依靠用電波峰和波谷的電價來賺取差價,但移動充電設備在還存在用電成本,實際上運營商的實際盈利并不高。
歸根究底,皆在于成本問題,一是產品的成本,二是運營服務的成本。
產品的成本主要集中在電池和移動機器人上,當前移動充電機器人電池容量大多在30-190kwh不等,電池成本高昂,但壽命往往只有3、4年的時間,往往還沒有回本就報廢了;為了實現充電過程“全無人”,有的移動充電機器人還會在加裝“高配置”,如在車體上配置機械手臂來自動拔插充電槍,成本+1;而在移動充電機器人補電環節,有的是建設小型自動換電站,讓移動設備自主更換電池,有的是人工更換電池或直接插拔充電,無論是前者還是后者都在無形中增加了移動充電服務機器人的運營服務成本。
威邁爾新能源汽車充電機器人“雙車模式”可由用戶自主選擇產品落地配置,且依托其在3D視覺感知技術、控制算法、調度系統等領域的優勢和積累,不僅能從產品供應環節控制成本,還能實現了高精度自主尋車、自動充電和動態避障等功能。其一鍵下單、快速響應的便捷操作,結合毫米級精準對接和3D視覺避障技術,確保了充電過程的高效與安全。
雖然近些年電池和無人駕駛產業鏈的成本也在不斷下探,但是否能在當前條件下真正跑通移動充電機器人的商業化模式、如何跑通,業內人士也有不同看法。
此前,上海濟馭科技總經理羅永昌接受低速無人駕編輯部記者采訪時表示,移動充電機器人的落地會是先“商用”再“民用”,移動充電機器人當前應用更多的是提供“服務價值”。
在新能源汽車面臨偶發性的電量不足時,為了能及時補電,緩解燃眉之急,解決“痛點”,用戶大部分是愿意為這種“服務+補能”買單的,以此次落地的上海國際旅游區為例,作為一個商業性的服務旅游園區,更關注為用戶提供服務價值,大多數游客在時間成本面前會選擇更“方便”的充電服務,此時不再是僅僅考慮電差價的經濟性;等到后期,當車體數量達到一定規模后,通過對無人駕駛統一調度管理,規模效應下,運營成本隨之下降,由此,議價能力和盈利速度也會隨之上升。
而中科智馳聯合創始人&副總經理丁驥則表示:“目前商業邏輯還在嘗試跑通階段,只能夠盡量降低產品成本,不建議‘卷’更多高配置產品,否則難以提高市場接受度。”
據他介紹,中科智馳此前曾與國軒高科和做開發“大白”-易佳電智能移動儲能充電樁,借助中科智馳無人駕駛系統,實現“樁找車”。目前旗下充儲一體無人駕駛充電車主要應用在商場地下停車庫和室外停車場,一方面用于新能源汽車充電,另一方面是利用高達190kwh電池容量來儲能,屬于“充電+儲能”功能相結合。他表示,短期內,移動充電機器人較難實現成本回收,需要通過其他方式,比如“削峰填谷”去降低產品的使用成本,大容量移動充電機器人的儲能功能無疑更有優勢。
當前的商業模式,更傾向于是充電服務和儲充一體結合,既能充電,也能在閑置時,將車輛并入電網,夜晚充電拿來白天消耗,補起正常電價差額,一定程度上促進市場的流通。且隨著電芯價格整體走向下降后,以一天滿充滿放2-3次計算,可以實現2-3年回本,一定程度上縮短成本回收時間,市場接受度更高。
目前越來越多企業也在探索更多的細分場景尋求落地,如威邁爾將中高端公寓和商業商圈作為目標場景,這些場景下的用戶對全自動移動充電機器人服務有更高付費意愿。香港星港則將香港地區落成時間久的大廈作為重點場景,這些大廈改建鋪設新能源汽車充電樁的時間和金錢成本較高,而且對舊線路功率承壓較大,為了提升大廈整體服務性能,更易于部署的移動充電機器人無疑是更優選擇。
寫在最后
近年來,國內一些移動充電機器人企業也隨著新能源汽車產業“出海”,完成國外“首秀”,也從另一方面助力了國產電動汽車海外市場拓展。包括蠶叢機器人、威邁爾、上海濟馭等企業將海外市場作為重點探索布局方向。
據國際能源署相關報告數據,2023年全球電動汽車銷量猛增35%,達到創紀錄的近1400萬輛。強勁增長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也在快速提升,全球電動汽車市場的蓬勃發展帶動汽車充電市場的大爆發。目前,國內移動充電機器人還處于小批量落地應用探索階段,但在國際市場上,移動充電機器人早已有相關應用落地,發展相對較為成熟。
其中,歐洲和北美地區是移動充電機器人的主要市場。歐洲市場的德國、法國、西班牙等國家,在推行ESG上,不管是在買車還是用車上,政府都給予了一定補貼;其次就是歐洲消費者對新能源車的接受度比較高,所以在銷量和占比上年年攀升,因此對充電需求較大。2023年,美國純電銷量約為110萬臺左右,按銷量的絕對值來看,僅次于中國和歐洲;但銷量占比相對較低,原因之一在于美國充電樁數量較少,且分布極不均衡,充電的不便利性。
或許也是國內移動充電機器人企業的機會,若能搶占先機不失為另一種出海思路。
由低速無人駕駛產業聯盟、新戰略低速無人駕駛產業研究所主編的《2024-2025年中國低速無人駕駛產業發展研究報告》已正式發布,涵蓋細分場景市場規模、區域份額、技術水平、競爭格局、發展趨勢等分析,歡迎后臺留言了解報告詳情!